百日維新
“百日維新”又稱“戊戌變法”,是1898年(舊曆戊戌年)發生的一次資產階級改良主義政治運動。
“公車上書”以後,康有為等維新派到處組織學會,創辦報紙,宣傳變法主張。改良主義運動有了很大發展,讚成變法的人越來越多,1898年時,全國有學會、學堂、報館三百多所。這時候,中國被帝國主義瓜分的危險更加迫近。這年二月,康有為從廣州趕到北京,第五次向光緒皇帝上書,懇切地說,如果再不變法,不但國亡民危,就是皇帝想做普通老百姓都要做不成了。
這時清政府內部分成了兩派:一派是“後黨”,就是以慈禧太後(西太後)為首,掌握著實權的頑固派和洋務派大官僚集團。他們在勾結外國侵略強盜鎮壓太平天國革命,以及後來的一係列政治活動中,得出了一條反革命經驗,就是對外投降帝國主義、對內鎮壓人民,一心一意投靠帝國主義以維持封建統治。隻要保住他們對於中國人民的統治地位,他們哪管國家的存亡、人民的死活?所以這些人堅決反對一切政治上的革新。另一派是以光緒皇帝和他的老師翁同龢為首的少數官僚集團,稱為“帝黨”。原來同治皇帝在1875年死去之後,慈禧太後選中同治的一個年僅四歲的堂弟繼承皇位,改年號為光緒,自己再一次“垂簾聽政”,獨攬大權。1889年,光緒已經十八歲,慈禧在表麵上宣布由光緒“親政”,但實際上她仍舊牢牢地控製著朝廷的一切權力,光緒依舊隻是一個傀儡皇帝。光緒對慈禧太後獨攬大權十分不滿,也不甘心看著後黨賣國,斷送清朝江山,使自己做“亡國之君”,所以希望經過變法,引進新人來奪取實權,排斥後黨,救亡圖存。因此,康有為的話深深打動了光緒,他決心支持維新派的變法活動。
接著,康有為又上了一個全麵籌劃變法步驟的奏折,進一步要求光緒立即向群臣表明變法決心,吸收維新派人士參加政權,大力改革政治機構,實行君主立憲。光緒也親自召見了康有為,詳細傾聽了他的變法意見。到了6月11日,光緒正式下令宣布變法。在維新派的影響和直接參加下,從6月11日到9月21日,光緒皇帝一連下了幾十道實行新政的命令,對封建的政治、經濟和文化教育等各個方麵進行改革。這些改革的主要內容是:經濟方麵,在中央設立礦務鐵路總局、農工商總局,各省設商務局;提倡設農會、商會等民間團體;保護和獎勵農工商業等。政治方麵,鼓勵人民創辦報紙,給予一定的言論、出版自由;裁撤一部分無用的衙門和官員。文教方麵,廢除八股,改革考試製度;在北京設立大學堂,各地設立中小學堂;設立譯書局,獎勵科學著作和發明。軍事方麵,裁減舊式軍隊,訓練新式的陸海軍,加強國防,等等。
這些命令雪片似的頒布下去,在全國引起很大震動。支持的人固然不少,可是反對的人更占優勢。除了中央以慈禧太後為首的反動集團之外,在各省的地方大吏絕大部分也都是守舊官僚,他們仗著慈禧太後為靠山,根本就不理睬這些改革命令。加上那成千上萬的盼著“金榜題名”來升官發財的秀才、舉人,那遍布全國反對一切新事物的地主士紳,那被裁撤的衙門的大小官吏等一切舊勢力,都極力反對變法。各色各樣的頑固守舊的勢力結成了一個反維新的聯合陣線。但維新派除了擁有一個毫無實權的名義上的皇帝之外,絲毫沒有與頑固派較量的實際力量。他們既不敢依靠人民群眾,自己手裏又不掌握著軍隊。因此,維新運動雖然表麵上轟轟烈烈,其實卻隨時有被頑固派扼殺的可能。果然到9月21日,慈禧太後發動政變,把光緒囚在中南海四麵環水的瀛台,廢除了一切新政法令,殺害了一些維新人士。維新派最重要的人物康有為、梁啟超逃亡國外。這次資產階級改良主義的政治改革隻進行了一百零三天,就在舊勢力的反攻下失敗了,這就是曆史上有名的“百日維新”。
(王德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