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國主義在中國開設的銀行
帝國主義在中國開設銀行,是它們對中國進行經濟侵略和政治侵略的重要手段。
最早在中國開設銀行的是英國。鴉片戰爭以後,英國資本主義把大量的紡織品、鴉片煙和其他商品運入中國,又從中國掠取絲、茶運回本國,他們通過這種掠奪性貿易獲取暴利,剝削中國人民。為了辦理大量款項的匯兌和周轉,以便進行這樣的貿易,他們便開始在中國籌設銀行。1848年,他們在上海設立了第一家外國銀行——東方銀行的分行,中文名字叫作“麗如銀行”。
1854年,英國又設立了“有利銀行”,1857年設立了“麥加利銀行”。後來,麥加利銀行又在漢口、天津、廣東、福州、青島等地先後設立了分行。這些銀行成立後,營業很興盛,獲得了高額的利潤。特別是麥加利銀行,更成為英國在中國最老的金融侵略機構。
第二次鴉片戰爭之後,英、法等資本主義國家取得了更多的侵略特權,接著,英、美、法等國又幫助清朝封建政權鎮壓了太平天國革命運動。在這種形勢下,侵略強盜們準備對中國進行更大規模的經濟侵略活動。1867年,在香港的英國資本家聯合了當地一部分德國、美國商人,共同創立了“匯豐銀行”,次年還在上海設立了分行。後來,匯豐銀行就逐步發展成為英國對中國進行經濟侵略的大本營。
據一個外國人的統計,英國銀行“在中國支店的數目,1870年有十七個,1880年有十九個,1890年有三十個;它們的聯合資本,在1880年時達一千六百八十一萬英鎊”。在這些銀行中,勢力最大的是匯豐銀行,“它為了英國人的利益而用不正當的手段操縱貿易”,而且成了“壓倒一切的財政勢力”。
與此同時,其他一些資本主義國家也不甘落後,紛紛在中國開設銀行。如:1863年前後,法國的法蘭西銀行在香港和上海設立了分行;1872年,德國的德意誌銀行也在上海設立了分行;1889年,德國十三家銀行合資在上海創設了“德華銀行”,資本達白銀五百萬兩。
到了19世紀末期,世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先後發展到帝國主義階段,它們對中國的經濟侵略已不隻是商品輸出,而日益注重於資本輸出了。各帝國主義國家更加積極地在中國開設銀行。銀行的作用也根本改變了,它的主要任務已不是一般的為商品輸出服務,而成為帝國主義壟斷資本輸出的指揮機構和執行機構了。
1893年,日本的橫濱正金銀行在上海開設了分行。1895年,沙皇俄國成立了華俄道勝銀行。1899年,法國的東方匯理銀行在上海成立分行。1902年,美帝國主義對中國進行經濟侵略的大本營——花旗銀行的上海分行正式開業。
這些銀行成立之後,不但經營一般的銀行業務,而且壟斷了中國的財政金融。它們掌握了清朝政府的借款(甲午戰後,清政府為償付巨額賠款,向外國大舉借債,各帝國主義國家在借款給清政府時取得很多權益),投資於鐵路和礦山,發行紙幣,操縱市場。例如,華俄道勝銀行在章程中擅自規定:“在中國境內承包稅收;經營有關中國國庫的各項業務;在中國政府授權之下,發行貨幣,償付中國政府所負的債息;修建中國境內的鐵路及安裝電線”等。
據統計,一直至新中國成立之前,帝國主義在中國先後設立過的銀行共有八十多家。直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帝國主義壟斷中國財政金融的狀況才被消滅。
(任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