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同盟會
中國同盟會(簡稱同盟會)是孫中山建立的革命組織。早在同盟會成立以前,資產階級和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革命活動,隨著全國革命形勢的發展,已日益活躍起來。他們組成了許多革命的小團體,分散於國內外。其中影響較大的有興中會、華興會和光複會。興中會是孫中山於1894年在檀香山創立的革命組織,曾在廣州和惠州組織起義,產生了不小的影響。華興會是黃興、陳天華、宋教仁等,於1904年在長沙建立的,聯絡湖南會黨,活動於湖南、湖北一帶。光複會是蔡元培、章炳麟、陶成章等,於1904年在上海組織的,活動於江蘇、浙江一帶。這些革命小團體,各自分散活動,行動互不一致。
1905年7月,孫中山從歐洲抵達日本。在全國革命日趨高漲的形勢下,孫中山感到各革命小團體的分散活動,不利於革命鬥爭的開展,有必要把它們統一起來,匯集成一股巨大的革命力量。8月20日,孫中山聯合各革命團體的領導人黃興、宋教仁等在東京集會,會上決定以興中會、華興會為基礎聯合光複會,成立一個統一的革命組織——中國同盟會。推孫中山為總理,並通過了孫中山提出的“驅除韃虜,恢複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的政治綱領。
同盟會的成員比較複雜,它包括小資產階級(中小商人、留學生)、資產階級、工人和農民(主要是會黨中的成員)、華僑,以及地主階級中的反清分子。他們是在推翻清朝統治這一共同要求的基礎上聯合起來的,雖然暫時都表示承認同盟會的綱領,但在超出推翻清朝統治這一點以外,彼此在政治思想上便產生了分歧。
同盟會成立後,創立了《民報》作為機關刊物,宣傳自己的政治綱領,同改良派進行了激烈的論戰。在國內各地也建立了組織,聯絡會黨與新軍,發動過多次武裝起義,一直到發動辛亥革命,用武裝力量推翻了清朝封建專製主義的反動統治。
(馬汝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