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曆史常識

敦煌藝術

字體:16+-

在現在甘肅省敦煌市東南四十多裏的地方,聳立著一座陡壁懸崖,崖壁上分三四層排列著像蜂窩一樣的洞窟。這就是舉世聞名的莫高窟,也叫千佛洞。

敦煌很早就是我國跟中亞、西亞文化交流的要地。大約從4世紀到14世紀的一千多年間,人們在這個長約三裏的莫高窟開鑿了一千多個洞窟。現在完好保存的有四百八十多個,其中十分之七是隋唐五代時開鑿的。洞窟裏保存到現在的塑像有兩千多個。如果把那裏麵的壁畫一一連接起來,長度可達五六十裏。

敦煌莫高窟裏麵的彩塑,最大的高達三十三米,和北京的前門樓高度一樣。這些巨大彩塑都是石胎泥塑的,在鑿窟時就把佛像的體形輪廓鑿出,然後在外麵再加泥塑。一般小的彩塑則是用泥做胎的。

彩塑一般都是佛、菩薩、彌勒的塑像,也有力士的塑像。這些塑像栩栩如生,精神煥發,如第194窟裏的菩薩塑像,麵龐圓潤,眼瞼低垂,嘴微微張開,露出嫵媚的微笑,與其說它是神像,不如說是我國美麗婦女的造像。同窟的力士像,則昂頭張嘴,肌肉緊張,青筋暴露,活現出威嚴勇猛的性格。在這大量的塑像中,包羅有極為豐富多彩的藝術典型。有的塑像秀骨清神,有的豐肌腴頰,有的體態玲瓏,有的氣魄雄壯;所用的色彩也明暗不一,有的樸素,有的華麗。它們不但顯示出了我國古代彩塑匠師們的高度智慧和卓越的創造才能,同時也表現出了各時代的不同藝術風格。

莫高窟的壁畫,是先用泥摻雜碎麥草或麻筋塗平窟麵,然後塗上一層薄石灰,再在上麵著色繪製的。這些壁畫大多色彩絢爛,構圖宏偉,線條流暢,所畫的內容主要是佛教故事。

壁畫中有一部分是運用豐富的想象力來描繪西方極樂世界的(佛經說人死升天堂,天堂在西方,那裏是極樂世界)。畫麵中的西方樂土是殿閣嵯峨、池水清麗的地方。那裏有釋迦牟尼佛端坐在中央的蓮花寶座上,環繞在他周圍的有許多羅漢、菩薩和護法。上麵祥雲繚繞,並有“飛天”和神鳥翱翔上下。

壁畫中,還有相當一部分是各種姿勢的菩薩像。其中,唐代的菩薩像最為優美並且富於變化。

另外,有些壁畫根據佛經,繪出釋迦牟尼在他無數世以前舍身行善的故事。有些壁畫畫的是佛講經說法的故事。

壁畫中的許多“飛天”——美麗地飛在天空中的小菩薩,拖著輕軟的飄帶,在空中上下回旋,神采奕奕,姿態動人,最為人們所喜愛。

敦煌的壁畫、彩塑和藻井(彩繪的窟頂),美妙瑰麗,是祖國優秀的藝術遺產,也是世界上最大、最著名的藝術寶藏之一。帝國主義分子,在舊日反動政府的縱容和包庇下,從莫高窟盜走了不少珍貴的壁畫、彩塑和藏在窟中的經卷。

(曹增祥)